站內搜索

站內搜索

在地食事

>

達人推介

臺南市後壁區∣繼「無米樂」、「俗女養成記」,「步穀農創館」新添亮點!後壁食農、人文探訪

文圖/食農知味

一部「無米樂」紀錄片,讓更多人認識後壁這個「冠軍米的故鄉」;一部「俗女養成記」電視劇,則吸引眾多劇迷拜訪菁寮老街中「嘉玲的家」。但爆滿人潮卻經常苦於無處「方便」的痛苦,後壁區農會於是展開「老穀倉大變身」行動。2023年初,時尚新頴的農民直銷站「步穀農創館」於焉誕生,不僅提供遊客休憩空間,還結合在地農產、綠色照顧、職人手作與食農體驗,也成為造訪後壁一定要去的景點。

臺南後壁老穀倉變身時尚新頴的農民直銷站「步穀農創館」。
老穀倉變身時尚新頴的農民直銷站「步穀農創館」。

改造舊穀倉,直銷站「步穀農創館」成亮點

原屬「臺灣省糧食局」的穀倉,已有60年歷史,由於長年閒置,以致牆面斑駁,雜草叢生,宛如廢墟般,與遊客如織的街景形成強烈對比。

後壁是臺灣重要糧倉,一望無際的稻田,春耕秋收,一季一季堆疊出稻米產業史。但極端氣候來襲,乾旱頻仍,停灌休耕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。農地荒蕪,農會供銷業務也大受影響,必須另闢蹊徑。菁寮老街的觀光效益成為提升營運的契機。

後壁「步穀農創館」位於知名的菁寮老街。
「步穀農創館」位於知名的菁寮老街。

白色洋房風格的「步穀農創館」,在老街區中顯得格外醒目。透過木色大門一眼望去,布旗繽紛,花草扶疏,一整排木椅,讓長輩可以歇歇腳。通往洗手間的無障礙通道,以木作、斗笠營造出稻浪、農耕的意象,既典雅又有趣。最吸睛的,是2樓陽台的咖啡座,成為遊客最愛拍照留念的地方。

後壁農創館布旗繽紛,花草扶疏,整排木椅可讓長輩歇歇腳。
農創館布旗繽紛,花草扶疏,整排木椅可讓長輩歇歇腳。

超大「飯桶」,打卡熱點即是食米教育的起點

直銷站入口處的「大飯桶」,也是大家喜歡「打卡」的景點。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歆說,稻米是後壁主要產業,「步穀」便是認識稻米的最佳窗口。從農會進入「步穀」的轉彎處,牆面大大的臺灣地圖標示出各個產地主要的栽培米種及其特色,讓遊客按圖索「米」,找找看自己愛吃哪種米。

後壁農民直銷站入口處的「大飯桶」是打卡熱點。
直銷站入口處的「大飯桶」是打卡熱點。

她表示,因應農民栽種習慣及不同客群喜好,目前採多品種栽培模式,「崑濱伯」以益全香米獲得「冠軍米」殊榮,與臺粳9號、臺南16號均是主要稻米品種。由於後壁也是臺灣蘭花生技園區所在地,因此農會主推「蘭麗米」,寓意「咱ㄟ米」,也象徵稻米與蘭花都生長在後壁這片美麗的土地上,應予珍惜。

後壁農會主推「蘭麗米」,象徵稻米與蘭花都生長在後壁這片美麗的土地上。
農會主推「蘭麗米」,象徵稻米與蘭花都生長在後壁這片美麗的土地上。

「步穀農創館」空間寬敞,設計新穎,但步入其間,卻彷彿走進時光隧道中。「臺灣省糧食局局有倉庫,後壁:菁寮1號」的門牌,標示出「步穀」的「身世」。灰撲撲的牆面上,抬頭可見保持通風的氣窗,以及計算稻穀數量的標尺,既記錄產業發展的滄桑歲月,也展現農業前輩的刻苦與智慧。

「臺灣省糧食局局有倉庫,後壁:菁寮1號」的門牌。
「臺灣省糧食局局有倉庫,後壁:菁寮1號」的門牌。

米製品最夯,天然米奶茶OL午茶新寵

散發濃濃古意的還有當地糖業早年用來炒糖的「糖鼎」,以及一幀已有70多年歷史的農會紀念布巾,都是在地居民的「傳家寶」。「舊穀倉大變身」行動從農會追求社區共好而展開,也獲得住民回應與力挺。一念之善,不僅翻轉穀倉的面貌,也點亮了老街與農會的生命力。

林怡歆總幹事說,菁寮老街遊客多,因此直銷站也以展售在地農產品及伴手禮為主,寬敞、明亮的空間,讓遊客逛起來更舒適。

後壁菁寮老街遊客多,直銷站以展售在地農產品及伴手禮為主。
菁寮老街遊客多,直銷站以展售在地農產品及伴手禮為主。

來到「無米樂的故鄉」,各種米製品最受青睞。林怡歆總幹事說,現代家庭人口少,農會也推出小包裝米,遊客攜帶也方便,後續還可透過電商平台回購。但國人食米量漸少已是趨勢,因此農會研發越光糙米棒、米餅、糙米香、糙米麩、米奶茶等米製品,希望提升食米量,維繫稻米產業於不墜。以米奶茶為例,選用當期契作的益全香米,磨成米穀粉,加入紐西蘭奶粉及阿里山紅茶,香氣濃郁,天然無添加,不會吃進反式脂肪,吸引很多OL族群當成下午茶,擴展更多年輕客層。

後壁農會所研發「米奶茶」是以益全香米磨成米穀粉,加入紐西蘭奶粉及阿里山紅茶,香氣濃郁。
「米奶茶」是以益全香米磨成米穀粉,加入紐西蘭奶粉及阿里山紅茶,香氣濃郁。

季節限定「快閃霜淇淋」,人氣紅不讓

除了稻米,後壁區農會近年也發展多元作物,並力推產銷履歷,許多青農紛紛投入洋香瓜、芭樂栽培。林怡歆總幹事指出,洋香瓜有連作障礙,因此多與稻米輪作,地力飽滿,品質穩定,隧道式栽培可因應氣候變化調整管理模式,沐浴在南臺灣陽光下的洋香瓜特別香甜,農會以精緻禮盒包裝,用來送禮,實惠又體面。

沐浴在南臺灣陽光下的後壁洋香瓜特別香甜。
沐浴在南臺灣陽光下的後壁洋香瓜特別香甜。

直銷站中,除了生鮮芭樂,「芭樂吸凍」也很吸睛。林怡歆說,2022年氣候高溫,芭樂熟化快速,為協助青農去化,農會尋找廠商製成「吸凍」。原汁原味的「芭樂吸凍」,意外爆紅,在當年「稻米藝術節」中,1萬杯全部賣完,由於不斷有人打電話詢問,自此成為後壁的特色好物,人氣紅不讓。

原汁原味的「芭樂吸凍」是後壁的特色好物。
原汁原味的「芭樂吸凍」是後壁的特色好物。

同樣高人氣的,還有「步穀」限定的「快閃霜淇淋」。別具一格的「農麩霜淇淋」,以在地米食製作,彰顯後壁「米鄉」的意象。2-3月的洋香瓜,來自山上區的鳳梨、玉井區的芒果等季節限定款,抓準節令,每次都能吃到不同口味,相同的是,都以臺南在地農特產製成。林怡歆說,還有人專程前來,收集「快閃」口味呢!

臺南後壁在地、季節限定的「快閃霜淇淋」。
在地、季節限定的「快閃霜淇淋」。

後壁食農小旅行,尋訪在地產業與人文

直銷站也與在地文化、社區營造、綠色照顧、食農體驗深度結合,隨處可見的蘭花盆景,讓小角落也亮了起來;在地職人、綠照長輩的手作作品,如藍染、藺草編織、茄芷袋等,雖然素樸,卻童趣十足,令人愛不釋手。還有家政班媽媽教做各式米食,洋香瓜產季期間,米漢堡夾入洋香瓜,一點也不違和。林怡歆指出,透過食農旅行,大家對農業有更多認識,更支持青農,農業才走得久遠。

臺南後壁在地職人、綠照長輩的手作作品,令人愛不釋手。
在地職人、綠照長輩的手作作品,令人愛不釋手。

來到後壁,散步老街,可以尋訪舊時氣味,嫁妝店、意麵店、棉被店,或是「嘉玲的家」中藥舖,也可以參訪「無米樂社區」,體驗藍染手作、品嚐割稻飯。附近的菁寮聖十字架教堂,為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、德國建築師萊德.波姆所設計,曾入選「臺灣歷史建築百景」,一甲子之前的建築,如今看來依然典雅動人。林怡歆最喜歡油菜花開的時節,欣賞金黃花海翻飛如浪,她說,期待大家來到後壁,都能發現心中最愛的亮點。

林怡歆總幹事認為,透過食農旅行可讓大家對農業有更多認識,進而支持,農業才走得久遠。
林怡歆總幹事認為,透過食農旅行可讓大家對農業有更多認識,進而支持,農業才走得久遠。

You May Like

猜你喜歡


Activities

近期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