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內搜索

站內搜索

食農教育

>

食習知味

蔬果減塑,「務實」才能落實!專家:引用「欄柵效應」,每個策略多做一點,塑膠用量就能少一點

文圖/食農知味

2024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為「地球與塑膠」,「減塑」議題引起關注;聯合國「全球塑膠公約」制定在即,希冀逐步解決塑膠污染問題。但塑膠製品便宜好用,如何減用、禁用,或有更符合環保需求的替代品,對產業趨向影響深遠。其中,農產品因型態各異,又有保鮮、食安等考量,產銷如何運作,才能兼顧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?國立宜蘭大學學術副校長謝昌衛認為,「減塑」是世界趨勢,但禁用手段失之偏頗,不妨從綠色設計源頭減量、提升回收再利用量、創造再生料市場循環網絡等方向思考,多管齊下,循序漸進,「減塑」能務實,才能落實。

農會經營的農民直銷站推出裸賣蔬果,減塑不落人後。
農會經營的農民直銷站推出裸賣蔬果,減塑不落人後。

聯合國制定「全球塑膠公約」,減塑刻不容緩

謝昌衛教授也是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,並主持生技產品開發研究室。他長期研究國產蔬果產銷議題,研發各種保鮮、加工技術,多項研究專利並移轉業界,如即時瓜果包裝食品之包裝結構、蔬果包裝之主動氣調保鮮膜、磁場處理保鮮方法、水果電磁保鮮優化技術等,對提升國產蔬果產值與價值貢獻卓著,連獲國家新創獎、國家農業科學獎、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等殊榮,2024年起,並成為Sigma Xi科學研究學會正式會員。

謝昌衛教授長期研發蔬果保鮮、加工技術,提升產值,貢獻卓著。
謝昌衛教授長期研發蔬果保鮮、加工技術,提升產值,貢獻卓著。

近年來,極端氣候已成常態,環境議題刻不容緩,「減塑」也是其一。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通過決議,2024年底將完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「全球塑膠公約」,從源頭減量、限制塑膠產量、化學品揭露等議題著手。透過管理整個塑膠生命週期,涵蓋生產、消費到棄置,期盼解決塑膠污染問題。在此之前,英國、義大利對一次性購物袋、塑膠容器課徵「塑膠包裝稅」;法國也明定禁止30種蔬果使用塑料包材;德國則建置飲料瓶回收機制,普設空瓶自動回收機,憑收據領回「退瓶保證金」。顯見「減塑」已是國際共識,而課稅、禁用、回收則是普遍採取的手段。

謝教授認為,越進步的國家,越能針對環保需求比例增加人民的所得負擔,但臺灣尚未具備此條件。如今步上常軌的垃圾分類,也經過長期推廣,才見成效。「減塑」也是一樣,不可能一蹴而就,政策、技術、教育,環環相扣,相輔相成。目前「雙北」的垃圾費隨袋徵收,賣場、超商不提供一次性塑膠袋、吸管,自備飲料杯折價等措施,也是「減塑」的具體行動。

「減塑」需透過政策、技術、教育相輔相成才能落實。
「減塑」需透過政策、技術、教育相輔相成才能落實。

農民直銷站裸賣蔬果,減塑不忘資訊揭露

然而,農產品種類多,外觀、型態、溫濕度需求各不相同,包裝「減塑」難度更高。尤其草莓、葡萄、水蜜桃等水果,既怕碰撞,又常用來送禮,必須採用防撞材質,甚至硬殼、多層包裝。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指出,「人要衣裝,佛要金裝」的觀念深植人心,包裝精美,送禮才體面,但「減塑」是未來趨勢,農會經營的農民直銷站除了不提供免費塑膠袋,每年5、6月生產的平地水蜜桃也儘量減層包裝,以符合「減塑」要求。

質地較硬、有外皮保護的蔬果才適合裸賣。
質地較硬、有外皮保護的蔬果才適合裸賣。

目前國內許多賣場如各地農會經營的農民直銷站也裸賣蔬果,包括南瓜、洋蔥、馬鈴薯、胡蘿蔔、檸檬、鳳梨等。臺東地區農會農民直銷站店長黃淑慧說,多數消費者選購時,習慣摸一摸、壓一壓,質地較硬、有外皮保護的蔬果才適合裸賣。竹北市農會農民直銷站店長呂義祥則表示,直銷站將不同農法栽培的農產品分區陳列,若是裸賣,有機驗證標章則依「有機農業促進法」規定黏貼於外皮,賣場並有電子看板或立牌、插牌標示,溯源資訊則置入售價標籤,一掃QR-code就能完整呈現。

張素華總幹事指出,蔬果能夠裸賣,對農會或農民來說,還可以省下包裝的人力、包材等費用,但蔬果樣態多不勝數,不見得都能裸賣,損耗多了反而造成浪費,若有好用又便宜的塑膠代替品,「減塑」自然水到渠成。

農民直銷站裸賣蔬果,驗證標章及溯源資訊透過各種方式完整呈現。
農民直銷站裸賣蔬果,驗證標章及溯源資訊透過各種方式完整呈現。

可分解塑膠製品,後續處理限制多

謝教授指出,常用的蔬果包裝材料如聚乙烯(PE)、定向聚丙烯(OPP),均為塑膠製品,雖具有便宜、透明、便於運輸等特性,卻不可生物降解,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。目前市面也有生物可分解塑膠,如聚乳酸(LPA),主要以玉米、馬鈴薯等植物澱粉為原料發酵製成,多用於製作免洗餐具,也可做為蔬果包裝盒,但LPA能否分解仍有疑問,因為LPA必須在攝氏55-60度的溫度、80-90%的濕度下,經過180天由微生物分解,當LPA製品流入海洋、山林、河川時,仍與一般塑膠製品無異,無法輕易被分解,且因較為昂貴,使用量不多,也不可能專設處理場,加上回收不易、儲放容易劣化等限制,並未廣泛使用。

農民直銷站裡除了裸賣,也有利用網袋,便於保存,網袋也可再利用。
農民直銷站裡除了裸賣,也有利用網袋,便於保存,網袋也可再利用。

此外,各種包裝材質的透氣性、保濕性不同,也難以一體適用於各種蔬果。如木瓜有後熟作用,採收後持續進行呼吸;香蕉則易發生寒害,最適溫度為攝氏11-13度,必須採取不同的包裝、儲藏方式。謝教授舉例,為避免蔬果、尤其是葉菜類在貯運過程中失水萎凋,通常會選擇透氣性佳的材質或在包裝上打孔以調節水氣,或是使用氣調包裝(MAP)技術,動態調節包裝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硫含量,減緩蔬果的呼吸速率,延長新鮮狀態。

各種包裝材質的透氣性、保濕性不同,也難以一體適用於各種蔬果。
各種包裝材質的透氣性、保濕性不同,也難以一體適用於各種蔬果。

研發環保材質、新技術,科學家引為使命

在環保包裝材質仍待開發之際,若將現有包裝材質「改質」提升保鮮效果及銷售期,也具有「減塑」意義。謝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發「電磁保鮮加值服務平台」,運用電場採收處理保鮮技術與平衡氣調活性包裝技術,在包裝袋或包裝膜上「塗層」,以菇蕈類為例,架售期可從6-9天延長至21天,每年減少20億元的運銷耗損,大大提升產業效益。

謝教授強調,「減塑」固是世界潮流,但不應「為減而減」。食品最重要的仍是安全,只要有所顧慮就應避免。如果不包裝,勢必造成更多損耗,不僅浪費農民辛勤種植的成果,也容易衍生細菌、微生物而危及食品安全,反而得不償失。

評估「減塑」的同時,食品安全仍是最重要的考量。
評估「減塑」的同時,食品安全仍是最重要的考量。

他表示,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、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,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於2022年公布「臺灣2050淨零轉型」政策,在「資源循環零廢棄」中,提出永續消費與生產、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及加值化處理廢棄物等3項策略,首要項目便是「塑膠」,預期2030年達到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50%、包裝、容器回收率80%的目標,雖然難度很高,阻礙也很多,但並非不可為,追求環境永續,也不能不為。以科學的角度來說,若能開發新的技術,便宜好用,又有政策支持,引導民眾改變消費習慣,「減塑」變成日常才可行。

謝昌衛教授認為,「減塑」需多管齊下,循序漸進。
謝昌衛教授認為,「減塑」需多管齊下,循序漸進。

源頭減量、回收利用,多法並行

謝教授強調,「減塑」不是「不用塑膠袋」,而應採取多元策略。在「資源循環零廢棄」的目標中,也提出綠色設計源頭減量、資源化再利用、暢通循環網絡、創新技術與制度等策略。在此架構下,推動塑膠減量的措施,包括淘汰非必要的塑膠包裝及產品、減少對塑膠製品的需求、提升回收再利用量、創造再生料市場循環再生、推動可燃事業廢棄物轉再生燃料等,都是未來致力的方向。

高效並可重複使用的包裝袋,可提升蔬果保鮮度,也具有「減塑」意義。
高效並可重複使用的包裝袋,可提升蔬果保鮮度,也具有「減塑」意義。

謝教授並引用食品加工的「欄柵效應」,認為「減塑」也能建立相同機制。他指出,食品進行加工時,單靠一種防腐劑勢需提高劑量,危及人體健康,但若原料、加工、通路、消費各個面向層層把關,就能發揮加乘效果,讓細菌、微生物不易「跨欄」。「減塑」也是一樣,每個策略多做一點,塑膠用量就能少一點,畢竟環境永續不是某個群體或國家的責任,每個地球公民都是利害關係人,大家共同參與,「減塑」才可能實現。

面對環境變遷,每個地球公民都是利害關係人,大家共同參與,「減塑」才可能實現。
面對環境變遷,每個地球公民都是利害關係人,大家共同參與,「減塑」才可能實現。

You May Like

猜你喜歡


Activities

近期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