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內搜索

站內搜索

農民直送

>

活力好站

綠金傳奇,後山土地之歌─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

文圖∕食農知味

位處「後山」,行銷不易,卻有農民創造月營收百萬元的奇蹟!花蓮市農會一年內開了3處農民直銷站,為在地小農打造寬廣而穩定的通路。透過直銷站,「百萬農民」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,消費者不必跑遠,也能買到「尚青」的蔬果,從採收到上架,最短「里程」只有2小時。地產地消,在「後山」開花結果了。

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
農糧署「農村再生基金計畫」補助經費下,花蓮市農會將「自強店」轉型「二代店」。

全臺首批直銷站,花蓮深耕

事實上,花蓮市農會「花商農民直銷站」是全臺第一個農民直銷站。2013年9月,農委會選定「花商超市」試辦,一炮而紅。當時供貨農民只有21人,每天營業額卻高達3-5萬元,以一包菜20-30計算,每天至少賣出1500包,成績耀眼。農會看好「新鮮」商機,當年底及隔年9月,自強超市、田埔超市陸續成立農民直銷站,三站合擊,發揮更大效益。

早年的超市與一般賣場無異,導入農民直銷站後,形塑在地產業特色。
早年的超市與一般賣場無異,導入農民直銷站後,形塑在地產業特色。

花蓮市農會供銷部主任楊進雄指出,早年的超市與一般賣場無異,陳設簡單,連貨架也是農會員工DIY,導入農民直銷站後,形塑在地產業特色。2020年申請農糧署「農村再生基金計畫」補助經費,將「自強店」轉型「二代店」,除了增加冷藏、冷凍設備,將生鮮及農特產品比重增至50%,突顯農業意象,並作為食農教育場域,成為產消之間的平台。

藉由計畫經費,自強店增加了冷藏、冷凍設備。
藉由計畫經費,自強店增加了冷藏、冷凍設備。

月營收百萬,農民好神

從一開始,3處直銷站供貨農民就不限於花蓮市,農事指導員呂順龍指出,由於都市發展快速,花蓮市農地漸少,鄰近的吉安、壽豐則是農業大鎮,當地小農成為主要供貨者,還有農友遠從富里而來。目前供貨農友約75人,隨著季節輪番供應新鮮蔬果等農產品。

從採收到上架,最短「里程」只有2小時。
從採收到上架,最短「里程」只有2小時。

「新鮮直送」是直銷站的特色,也是賣點。呂順龍說,許多農民透早採收,直銷站一開門就來上架,「食物里程」大約2小時,而一般超市往往是前一天到拍賣市場批發,經過預冷,第二天才包裝上市。1天的時間差,新鮮度至少減了10%,其間差距肉眼可見,尤其葉菜類更明顯。

直銷站的設立,打開小農的銷售通路,也改變在地居民買菜的習慣。新鮮、便宜、安全的訴求,贏得認同。開業第5年,出現月營收超過百萬的農民,還有多人一季營收也達百萬元,堪稱「點菜成金」。

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,為在地小農打開寬廣而穩定的通路。
農民與消費者面對面,為在地小農打開寬廣而穩定的通路。

直銷站銷售穩定,小農都按讚

菇農吳厚德笑稱,他的孩子的大學學費「都是從直銷站賺來的」。從直銷站創立之初,他便是「先遣部隊」,迄今10年,每年營收約30、40萬元,十分穩定。因多了直銷站的通路,讓這份傳承四代的家業,更為穩固堅實。

菇農吳厚德讚許直銷站通路穩固,目前女兒開始接手,傳承至第四代。
菇農吳厚德讚許直銷站通路穩固,目前女兒開始接手,傳承至第四代。

小農江明潔也說,有了直銷站,農民不僅多了銷售據點,也提高了能見度,消費者掃描Qrcode就可找到農田所在,了解種植情形,甚至就地購買,建立產消零距離的信任感。

江明潔家族在吉安種植兩甲地,除了葉菜類,還有玉米、南瓜、香瓜、哈密瓜、大番茄、小番茄等數十種作物,她還針對傳統市場與直銷站不同客源的喜好,調整商品型態,例如地瓜葉先處理過,讓上班族媽媽在直銷站採購後,只要簡單清洗就能下鍋,料理省時省力。

農民江明潔家族種植作物品項繁多,還會針對客源喜好,調整商品型態。
農民江明潔家族種植作物品項繁多,還會針對客源喜好,調整商品型態。

農再基金助力,空間、陳列煥然一新

雖然位處後山,但農會並不自限腳步,業務發展與時俱進。1994年開設超市,販售日常生活用品,2000年成立生鮮物流中心,導入生鮮蔬果,2013年首開風氣之先,設立農民直銷站,透過農糧署「農村再生基金計畫」,直銷站不僅是在地農特產品的展示櫥窗,也成為食農教育的最佳場域。

自強農民直銷站空間簡潔明亮,各地農特產品分區陳列。
自強農民直銷站空間簡潔明亮,各地農特產品分區陳列。

改頭換面後的「自強農民直銷站」,空間簡潔明亮,讓日常買菜不再無聊勞累。來自全臺各地農會的農特產品,分區陳列,標示醒目,送禮自用,一站搞定。推廣部主任柯惠娟指出,各種鮮採蔬果如小松菜、青江菜、高麗菜等,人氣最高,小農手作的蘿蔔乾、水果乾、長豆乾、瓠瓜乾、野菊花茶以及原民食材,令人眼睛一亮,在貨架間穿梭「尋寶」。

農會成立「土地之歌」品牌,品項展現花蓮多元化作物的特色。
農會成立「土地之歌」品牌,品項展現花蓮多元化作物的特色。

農會並成立「土地之歌」品牌,有機米、黑米、山苦瓜茶、薑黃粉、剝皮辣椒、高山油菊、馬告等,充分展現花蓮多元化作物的特色。五線譜、音符、薩克斯風,躍上農產包裝,彷彿一首首「土地之歌」迴盪在花蓮各個角落。

農會成立「土地之歌」品牌,品項展現花蓮多元化作物的特色。
農會成立「土地之歌」品牌,品項展現花蓮多元化作物的特色。

食農教育場域,老少都愛

琳瑯滿目的商品,從生鮮蔬果、初級加工,到各式各樣的創意農特產品,正好作為食農教育的素材。「自強店」後方便是碾米廠、生鮮處理場,形成食農教育基地。多年來,不但是四健會小朋友的活動場所,當地國中小學也會帶著孩子們來校外教學,認識各種農特產品,或是學習割稻、碾米、做麻糬,有吃有玩,孩子都很開心,直說「下次還要來」。

雖位處後山,在農會上下共同努力下,並不自限腳步,業務發展與時俱進。
雖位處後山,在農會上下共同努力下,並不自限腳步,業務發展與時俱進。

此外,還有富里採青梅、作醃梅等活動,不但有上班族報名,連80歲阿公阿嬤也來參加,8點Po上網,10點就額滿了;農會也經常邀請小農當講師,介紹作物怎麼栽培、怎麼料理,例如酪梨,可以做酪梨三明治、酪梨堅果優格,連酪梨籽也不浪費,切片煮水當茶飲,加枸杞或梅子風味更佳,或是山苦瓜、芭蕉一起打冰沙,靈光閃現的創意料理,其實是農家惜物的心情。柯惠娟主任說,透過活動課程,產消兩端面對面零距離溝通,便是「地產地消」紮根在地的最佳模式。

近年極端氣候漸成常態,農業生產面臨嚴酷考驗,直銷站的小農貨架也出現間歇性供貨不足的現象,月收百萬的榮景恐難重現,但穩定的銷售通路,仍是農民強而有力的支持力量,在後山偏鄉,直銷站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,而這也是花蓮市農會自我的期許與責任。

You May Like

猜你喜歡


Activities

近期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