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力好站

農民直送
>活力好站

到葡萄酒之鄉賞花、品酒、逛市集─臺中市外埔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每年4、5月間,油桐花開的季節,臺中市外埔區「水流東休閒農業區」湧入大批「追雪」人潮,附近的外埔農民直銷站也成為焦點。遊客不只欣賞「五月雪」的美景,還能品嚐在地特產,度過愉悅而愜意的春日小旅行。

地產地消看見后里的美好,實現農人專心務農夢想─臺中市后里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曾入選百大青農的林隺,其有機栽培杏鮑菇,口感Q彈,且耐儲存,品質一級棒;與大型通路合作,銷售順暢,但他仍堅持供貨給后里農民直銷站。他說,在直銷站上架,農民可以自行訂價,利潤較高,還能將農產品留在故鄉,讓更多人知道后里的美好。

國產飛天豬,沖積扇產青蔥、芋頭,在地最鮮美─臺中市大安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很多人偏愛臺灣本地豬肉,不僅肉質Q彈,且無腥臊味,臺中市大安區農會成立自有品牌「飛天豬」,主打新鮮國產豬肉的意象。各式各樣的肉品,在大安農民直銷站都買得到,打開就能料理,是主婦的好幫手。

水里有禮,「里物」有情─南投縣水里鄉農會農民直銷站
到水里旅遊,別忘了帶份「里物」回家。位於南投縣中部偏西南的水里鄉,海拔介於243至1266公尺之間,屬狹長形谷地。由於被多座山坡圍繞,日夜溫差大,蔬果得以蓄積養分,口感絕佳,農會打出「里物」口號行銷,大家到水里旅遊時,不妨到直銷站選個禮物喔!

在地鮮味近悅遠來,產消友善滿載正能量─南投縣埔里鎮農會農民直銷站
每天早上8點,埔里農民直銷站一開張,就有不少人趕早選購當日鮮採蔬果,有人打趣,像農人「巡田水」一樣,日日透早出門,原因就在於直銷站的蔬菜不只新鮮,而且種類齊全,俗擱大碗啦!

農產百寶箱,化身食農教學場域─彰化縣埤頭鄉農會農民直銷站
食農教育從小開始!成立7年的埤頭農民直銷站,不只是小農展現耕種成果的舞台,也成為當地幼兒園及國小校外教學的場域。來到這裡,小朋友親手摸摸、親口嚐嚐,從在地農產認識自己的故鄉,原來是個「農產百寶箱」啊!

「三蜜香」甜如蜜,花椰菜乾有特色─彰化縣埔心鄉農會農民直銷站
彰化縣是臺灣重要的花菜類蔬菜產區,埔心農民直銷站中,鮮採的花椰菜,花球飽滿,簡單水煮或是油炒都爽口鮮甜,是產地才吃得到的美味;產量多時,勤儉的農民還手做花椰菜乾,可以直接炒,也可以煮湯,是極具特色的地方料理。

今天吃什麼?美味料理包救急,蔬果蛋糧購健康─彰化縣二林鎮農會農民直銷站
現代人生活忙碌,經常需要「料理包」救急,二林農民直銷站販售的「即食料理包」,有羊肉、豬肉、海鮮等口味,都是在地農友自產,新鮮上架,成為直銷站的明星商品,連站點人員也愛吃。搭配當地各式蔬果及來自全國農漁會的畜水產品,想吃什麼,到直銷站找準沒錯。

花生重鎮,古法製油純度百分百─雲林縣虎尾鎮農會農民直銷站
來虎尾農民直銷站,好事會「花生」!虎尾是臺灣最大的花生產地,直銷站裡,不但有全國第一支100%履歷花生油及多種花生產品,在地農家還利用花生加工後的外膜染布裁製絲巾、帽子等用品,洋溢田園風格,是廢物利用、循環再生的最佳實踐。

100%國產胡麻油底加啦!─臺南市安定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走近安定農民直銷站,空氣中隱隱飄著胡麻油的香氣;沒錯,來到直銷站,可以買到各種胡麻商品,以100%國產胡麻榨製的胡麻油,純粹濃郁,吸引很多人專程前來購買呢!

與在地作伙打拼,偏鄉拼出逆轉勝—北埔鄉農民直銷站
勞動人口不斷外移的北埔,是一個典型的鄉村,家戶人口少,多半是老人跟小孩。農民自己種的菜吃不完,拿到市場也賣不掉。然而,曾經看似是劣勢的背景條件,卻是孕育農民直銷站從無到有過程的重要養分。北埔農會為了服務農民,過去對外招租的物業收回、整理成提供農友教育訓練的場所,除了積極輔導外地青年回鄉務農、承傳技術,也從農改場持續引入新知來提升在地農產品質;另一方面,也將據點配合觀光目的改建,滿足外來遊客購買在地特產的需求,並在103年成立全國第二家「農民直銷站」,不但為小農自產農產品提供販售通路,更成功打造冷泉米等明星商品,加惠地方。
麻雀雖小五臟俱全,在地農業科技之都的雙贏策略—新竹市農民直銷站
很多人只知道新竹有科學園區、產業科技化,其實新竹市還有農地、有地產地消的自耕蔬果!新竹市農會有八間分部,其中虎林、民權、新興、內湖四個據點設有社區小舖,走小而美路線,再加上農民直銷站,除販售一般常見的蔬果,更有販售在地小農特色產品,如百年老欉荔枝、酪農自產進士牧場鮮乳及好香米等。

充滿溫度,牽起在地青農與居民的心—通霄鎮農村社區小舖
為了加強推動臺灣農特產品銷售,農糧署輔導各地方政府及農會、結合農村社區,設置經營農村社區小舖、農民直銷站,提供在地青農、小農平台販售新鮮、安全的自產農產品,除了展現各地農業特色,也讓生產者能直接面對消費者、建立關係,縮短產地與餐桌的距離。通霄農村社區小舖新設於通霄鎮農會供銷部,同樣採用「地產地消」方式向社區提供可追溯、三章一Q 認證的優質在地農產品,還有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彩虹玉米、黑豆、蜂蜜等特色地產,同時照顧農友與居民。

臺灣農民直銷站打造全新品牌識別—用「食農知味」串起濃濃的鄉土情
你都上哪買菜呢?除了傳統市場、生鮮超市、大賣場外...還有一個好選擇:農糧署輔導各地農會成立的「農民直銷站」。農糧署力推「地產地消」、「食當季,吃在地」的觀念,參照歐美日等國的經驗,攜手地方政府及農民團體,在各地農會成立農民直銷站。不僅農民多了銷售管道,也方便消費者就近採買新鮮、安全、友善、高品質的在地食材。目前全臺共成立50間農民直銷站,也積極引入統一品牌識別,希望透過建立消費品牌,並結合食農教育,強化大眾對本土農業的認同感,成為連接在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平台。

以服務和顧客搏感情,為地方農業升溫—臺南市新市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這是新市農民直銷站面臨的挑戰──地處繁華的鬧區,多家連鎖超市、超商進駐,居民生活機能完善,民生消費選擇多元,尤其鄰近仁愛街的「永安宮」是地方信仰中心,白日人流量多,因而吸引許多傳統零售攤商的聚集。 「生鮮超市還沒有那麼盛行時,我們自己的農會超市非常受鄉民歡迎,直到臺南科學園區興起後,連鎖零售業抬頭,改變了鄉村型生活圈的消費結構……。」新市區農會總幹事李美嬅回想往事仍歷歷在目,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新市人,對於家鄉的變化十分有感觸。原有農會超市的購物環境較傳統,貨品堆得比人還高,受地方商圈的發展影響,收入大幅下滑。幾經考量下,農會決定轉型,從申請農村社區小鋪開始,一點一滴的改變,測試消費者的接受度,最後成立農民直銷站,以「青春居酒屋」概念,打造清新明亮的店面形象,同時亦創立品牌「毛啟豆誌」,善用Facebook、Line群組等社群媒體,推廣新市在地的農業特色與產品。

發揮地產地消優勢,用「做」的食農教育─新北市三芝區農民直銷站
三芝地處偏鄉,小農居多,早期都是把農作物送到集合場混合買賣,或是將自家種植的蔬果在早市、甚至在馬路邊擺攤做生意,在生意不佳的時候,賣剩的菜還要拜託左鄰右舍幫忙吃,或是拿到農會來,像是三芝區農會推廣部周正男主任家裡雖沒種菜,卻堆滿了蒲仔和菜瓜。三芝區農會早在105年就成立農民直銷站,主打食當季、享在地、安全安心,建立一個符合食安標準交易的平台,讓小農順利銷售農產品,也讓居民能以實惠的價格吃到健康的食材。目前約有40位固定供貨農友,並持續擴充中。

香米製酒引人入勝,觀光體驗為農業加值─臺中市霧峰區農會農民直銷站
微風吹拂過金黃稻穗,臺農71號「益全香米」以其獨特的芋頭香揚名全臺,先民仰賴水量豐沛的烏溪開拓阿罩霧圳,使位於臺中市最南端的霧峰擁有良田,經過霧峰區農會積極推廣稻米轉型,讓霧峰香米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,不只是米,雲霧繚繞的天然環境適合菇類生長,也是龍眼重要產區(註一)。

打造食與農的交流場域,傳遞在地農產價值—新竹縣竹北市農民直銷站
農業是面對自然的工作,在地的生產者種植當令新鮮的蔬果,從播種、施肥、仔細呵護直至採收,這段漫長辛勤的農活過程如何訴說給消費者?農產品的價值又以甚麼形式傳遞?農民直銷站是連結農業與食物的場域,聚集活躍的地方生產者,邀請他們自主上架產品,並且攜手服務於直銷站的食農教育士,共同推廣與土地共好的農作故事。而食農教育士是連結飲食與農業的專業人士,以當令食材提供健康飲食的知識,藉由食農教育體驗,提升現代社會對農業傳承的關注。竹北農民直銷站,鄰近中正東路商圈,交通機能便捷,面對大型連鎖量販店、超市等強敵環伺,又是如何突破重圍,交出年收入破億的精采成績單?